北京人民日报,11月1日 (记者罗志志)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报道,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刚在芬兰央行新兴经济体研究所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了视频演讲。易纲表示,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累计个人钱包1.23亿元,交易金额约560亿元。下一步,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将根据试点情况进行改进。
“近年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球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去年,中国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近25%,目前普及率已达86%,有力支持抗疫工作,方便居民生活。但目前,电子支付工具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可能存在市场分割、隐私泄露等风险。央行数字货币(CBDC)在数字经济时代,央行可以继续为公众提供可靠、安全的支付手段,同时提高支付效率,保持支付系统的稳定性。”易纲说。
易刚介绍,目前,110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CBDC相关工作。对中国来说,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零售支付的需要,提高包容性金融的发展水平,提高货币和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
易纲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起研究法定数字货币,201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代央行数字货币原型,提出了M0定位、双层运营系统、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自2017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数字人民币。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包括10个城市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景。一些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数字人民币白皮书。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约56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有针对性地改进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一是参照现金和银行账户管理理念,建立适合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模式;二是继续提高结算效率、隐私保护、防伪功能;三是促进数字人民币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的互动,实现安全方便的统一;四是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数字人民币的包容性和可用性。”易刚说。
谈到下一个计划,易刚强调,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发行人们需要交换的数量。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很大。这些因素和居民的支付习惯决定了现金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长期存在。只要有现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替换。
来源: 人民网